作为一个人口大国,中国的城市化进程,在世界范围尚属罕见,几十年来,数亿人口涌入城市,中国城市所吸纳的人口比西方很多国家的总人口还要多。城市化对中国的意义是绝无仅有的。但全世界,包括很多中国学者都低估了它的意义。究竟城市化对中国,对世界意味着什么?中国的城市化还能从世界得到哪些经验?未来的中国城市还需要注意哪些问题?
在安邦智库(ANBOUND)首席研究员陈功看来,我们现在去评价中国城市化是好是坏,还为时尚早。我们现在所能说的只是一种现象,这些现象可能是正面的,也可能是负面的,它的深远理论意义和对它的认识,可能只有历史的评判才是公平的。
有一点需要承认,中国的很多城市规划,由于历史的原因,都是以美国城市为模板的,复制的美国城市,不可避免的也复制了美国的生活方式。这些城市,都有直来直去的井字路网格局,大而宽的马路,产业区一块,居住区一块,生活上也必然要讲究,大空调、大冰箱、大SUV车,城市的平面扩张个非常快,生活成本上升的很快,实际极不方便,但城市表面上搞的好像又“井井有条”,挺有“秩序”。只要打开城市史稍微看看,就知道美国的很多城市,都被归类为工业城市,那是生产型的社会和城市,现在这些“模板”自己都很萧条了,当时所作的一切就是为了工业生产。比如,以两三家汽车公司支撑了整个城市的底特律,就经常被列为工业城市。如果我们的城市完全仿效这种工业城市,未来似乎不得不坚持在工业城市的道路上一直走下去。但这真的是中国城市该有的未来吗?
如今中国城市面临着一个转型的问题,一个巨大的城市更新问题,就像7月末的政治局会议上着重强调的一样——启动市场,启动消费。重点在于两点,一个是市场,一个是消费。它点明了未来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方向。要实现城市更新,中央安排的这种大目标,是符合实际的,符合中国的现实。陈功先生认为,世界上的城市,可以大致划分为四种类型,第一种类型,北欧以及欧洲的城市,这是经典而传统的城市;第二种类型,美国的城市以及工业生产型的城市,这些都是经过大工业浪潮洗礼的城市;第三种类型是转型中的城市;第四种类型是未开发的城市。这些类型的划分对于认识城市发展的意义,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。现实中,中国实际是第二种类型的国家,中央政府希望的是向第三种类型的国家前进,这就要实现成功转型。
中国必须要向消费社会前进,这与生产没矛盾,单一的生产,一味的生产,才是大矛盾,那是要放在全球竞争格局中衡量的大矛盾。一开始很多国家在历史上都是生产性的,比如说美国的存在和发展,在开始的时候是生产,但之后转向了消费、金融,转向了各种各样的服务业等第三产业。因此才有了后来的纽约,才有波士顿,这是一个很正常的一个过程。中国一些城市规划者最大的问题,就是以为“世界工厂”可以永生永世的做下去。所以中国的城市,今后的重大挑战就是,这个中心,那个中心,千中心,万中心,最重要的是建立消费中心!先得让人能够在城市立足、落脚,能够让人把心放在城市里,能够安全、健康和舒适的生活,这个比什么都重要。
新的时代,需要新的城市哲学,给人以更多的空间,不要一味的强调生产,有时也要强调生活,这才是城市进步。